忘記密碼
基于教育的基礎性、全局性和先導性作用,圍繞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在2022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科學前沿全體會議上重磅發布《人工智能基礎》系列讀本,為我國青少年普及人工智能知識、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撐。
該套讀本由湯曉鷗、潘云鶴、姚期智三位頂尖科學家擔綱主編,聚焦應用領域,貫穿核心模型、基本技術、應用及社會影響四個知識圈層,帶領青少年讀者走進精彩、真實的人工智能世界。“中國要在人工智能領域達到世界領先地位,就必須給學生提供最優質的人工智能教育。”圖靈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表示,“我們要把人工智能當作一門基礎學科來建設,而中學的人工智能教育,是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
《人工智能基礎》讀本發布儀式
在WAIC 2022智能教育論壇上,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智能教育中心還發布了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標準、青少年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OpenInnoLab,以及包括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實踐研究項目、AI科創賽事和青少年AI未來夏令營等在內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態。
【頂尖專業團隊,打造針對性科教讀本】
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指出,人工智能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應逐步開展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建設人工智能學科,培養復合型人才,形成我國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為培養人工智能原創生力軍,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布局“人工智能系列讀本”編寫工作,面向青少年讀者的《人工智能基礎》就是該系列推出的首套書籍。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林達華教授擔任執行主編,匯集全國知名教育專家、優秀中學教師、人工智能研究員組成編寫團隊,合力打造可供教師課堂教學、適合學生閱讀使用的針對性科教讀本。編寫團隊結合AI教育實踐經驗,并參考國內外大量文獻資料、課程標準,在讀本中設立知識、思維、能力3個基本目標,適配基礎教育階段學習者特點。在知識普及方面,致力于傳遞人工智能的基礎原理、知識以及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在思維養成方面,致力于培育人工智能時代所需的思維方式,包括編程、建模和系統思維;在能力塑造方面,致力于鍛煉學習者使用人工智能技術解決問題,提升開拓創新能力。
《人工智能基礎》讀本的核心定位、基本目標與基本原則
基于《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 年版 2020年修訂)》提出的數據、算法、信息系統、信息社會四大核心概念,《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標準》提出智能意識、智能思維、智能應用與創造、智能社會責任四個核心要素。圍繞人工智能學科特點,編寫團隊遵循基礎平衡、開放創新、人文關懷、模塊化和項目制五大基本原則,將人工智能的感知、學習、推理和決策四項基本技術能力及其在數學上的核心——表達和模型,蘊含在整套讀本的內容設計中。
【聚焦應用,循序漸進講好AI故事】
《人工智能基礎》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全套共計四冊、十八個章節,讀本聚焦應用領域,貫穿核心模型、基本技術、應用及社會影響四個知識圈層;逐層遞進的每章節圍繞一個主題項目展開,與本章核心知識相融合,共同推進內容講解。
第一冊初步介紹人工智能概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習打下知識和能力的基礎。第二冊以視覺應用為主線,學習AI原理方法,初步掌握搭建簡單人工智能應用的能力。第三冊以語言語音為主線,深入學習AI算法模型,了解結構化建模的思想。第四冊進一步探索學習人工智能更高階的能力,了解綜合性應用系統的工作原理。全書知識點科學分布,形成了均衡的學習曲線,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體會各圈層知識聯系,還能夠通過實踐項目循序漸進實現能力提升。
《人工智能基礎》系列讀本
技術之上的人文關懷也在該套書籍中充分展現。讀本啟發青少年思考人工智能給人類社會的生活及倫理所帶來的影響,引導讀者形成“科技向善”的意識。讀本以《新一代人工智能倫理規范》和《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為指引,將平衡發展的人工智能倫理觀和人工智能可持續發展模型作為理論基礎,倡導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技術可控的AI倫理觀。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范大學校長錢旭紅說:“本書在學習技術原理的基礎上同樣注重倫理問題的探討,引導學生客觀、冷靜思考人工智能與人以及社會的多元關系,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