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密碼
如何用人工智能來保護大熊貓?用電子秤就可以自動識別農產品?怎么用K近鄰算法來給水果分類?當AI遇上腦洞大開的孩子們,引發了無窮新鮮的思考和探索。
“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實踐研究項目”自去年5月啟動以來,已在全國19個課程教材研究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落地,引導師生進行豐富的項目開發探索。
近日,“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實踐研究項目”第一屆成果交流展示會在四川成都成功舉辦。該項目由教材研究所和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共同發起,旨在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通過項目的開展,積極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實踐研究與教師隊伍建設的融合,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育教學創新,實現人工智能與區域教育的全面融合,為開展人工智能教育實踐模式積累經驗、奠定基礎。
本次成果交流展示會旨在及時展示項目研究成果,充分發揮好以點帶面的示范引領作用,為全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實踐提供可遷移、可借鑒的實踐路徑。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本次活動吸引了來自全國的教育工作者參加,線上參會人數達一萬余人次。
【遇見AI 啟智未來】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智能教育中心主任戴娟以《為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實踐項目提供有力支撐》為題,介紹了實驗室通過提供前沿的、多元的、易用的、連通的、可擴展的浦育平臺工具和豐富的課程與實踐案例,有效降低教師的學習和教學難度;通過專題講座、師資培訓、教師工作坊、教育論壇等形式,幫助教師們快速成長。
課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長陳云龍在主旨講話中強調,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實踐研究項目是順應信息時代發展大勢和國內國際發展大局,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進教育數字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希望通過這次大會,各實驗區充分交流、學習借鑒,結合區域自身特點,因地制宜,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與成果。成都市錦江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吳海樂以《遇見AI 啟智未來——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錦江實踐”》為題,向各實驗區分享了圍繞“為什么教”“教什么”“誰來教”和“怎么教”四個問題,構建“技術賦能、數據驅動、人機協同”錦江特色人工智能教育新格局的實踐經驗。隨后,北京師范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院長黃榮懷,復旦大學教授、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領軍科學家馬劍鵬分別作《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支撐環境研究與實踐》《人工智能賦能的創新與應用》專題報告,為教師開展人工智能教學提供了高位引領。
【課例展示 教研相長】
在本次成果交流展示會中,來自四川成都、山東臨沂、江蘇常州等地的9所學校的教師,就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學段的人工智能課例進行全面展示。
小學組
小學組教師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展示了合理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智能家居中的創意功能,聚焦在學生的體驗、感悟和實踐,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
《設計智能燈》授課教師:成都市天涯石小學曹靈芝
《設計智能鏡》授課教師:成都師范附屬小學劉慶圣
《從數據中學習》授課教師:成都市泡桐樹小學都江堰校區余丹
小學組課例展示
初中組
初中組教師關注核心素養在教學中的落實,注重以科學原理指導人工智能實踐,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學科思想方法和育人的價值。
《機器學習的成果(1):農產品分類模型的制作》授課教師:成都市七中育才學校水井坊校區方威強
《讓大門“認出”我》授課教師:成都市七中育才學校學道分校唐海洲
《用AI守護你——大熊貓的智能守護助理》授課教師:山東省臨沂實驗中學王龍靜
初中組課例展示
高中組
高中組教師關注數據、人工智能原理與應用實踐的結合,在剖析數據的同時,將構建模型的思維方式滲透到教學中,借助大單元教學設計,落實人工智能核心素養的培養。
《初探機器學習之線性回歸——根據鞋碼推測身高》授課教師:四川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田小多
《走近K近鄰算法——蘋果檸檬分類》授課教師:成都市田家炳中學張友科
《鳶尾花分類》授課教師: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趙克己
高中組課例展示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李鋒、浙江省海寧市教育局教研員陸海豐、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智能教育中心高級人工智能教研員祁榮賓等與會專家對9位老師的精彩課例進行了點評,詳細指導了每組課例如何實施人工智能課堂教學。本次活動得到各實驗區高度重視和廣泛好評,通過豐富的內容與多樣化的形式,幫助教師們深入理解了人工智能教育,并提供了如何推進基于核心素養的人工智能教學的有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