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密碼
7月6日,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主論壇科學前沿全體會議(Plenary Session · Scientific Frontier)在上海徐匯西岸圓滿舉辦。
科學前沿全體會議由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組委會、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學術聯盟(GAIAA)承辦,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火山引擎和西岸集團作為支持單位。多位全球人工智能及相關交叉領域頂級科學家、高校教授及業內外人士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全球化視野下的“通用人工智能與科學未來”。
上海市副市長劉多出席會議并致辭。科技部戰略規劃司司長梁穎達出席會議并致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編務會議成員姜文波、上海市科技工作黨委書記徐楓、上海市徐匯區委書記曹立強、上海市徐匯區委副書記、區長鐘曉詠出席會議。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駱大進主持開幕儀式。
劉多在致辭中指出,面向未來,上海將搶抓通用人工智能發展機遇,發揮城市功能、技術積累、產業集聚、應用場景、人力資源等綜合優勢,進一步加強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高地和世界級產業集群。
上海市副市長劉多發表致辭
梁穎達表示,展望未來,我們將聚焦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等重大議題,與國際業界同仁共推發展、共護安全、共享成果。
科技部戰略規劃司司長梁穎達發表致辭
論壇由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教授、西北工業大學教授李學龍主持。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聯合多家機構在論壇上發布重大前沿成果,與會嘉賓圍繞人工智能前沿課題、AIGC技術革新與藝術創作、AI交互范式、AI技術在地球系統基礎研究應用等具體議題進行了主題演講及圓桌對話。
【重磅發布:開啟通用大模型新時代】
會議期間,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與商湯科技聯合香港中文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及清華大學發布全新升級的書生通用大模型體系”(以下簡稱“書生大模型”),包括“書生·多模態”“書生·浦語”和“書生·天際”等三大基礎模型,以及首個面向大模型研發與應用的全鏈條開源體系。目前,“書生大模型”在130多個評測中性能達世界領先或先進水平。其中,“書生·多模態”無縫整合了語言、圖像、視頻等多種模態,首次實現通過自然語言定義視覺任務,并具有多模態交互和跨模態生成能力;升級后的“書生·浦語”為國內首個正式發布的支持8K語境長度的千億參數級語言大模型;“書生·天際”則是全球首個城市級NeRF實景三維大模型,具備千億參數,在全球首次實現對100平方公里城市實景進行4K高精度建模以及編輯。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助理喬宇教授表示:“實驗室堅持以原始創新引領技術進步,以開源開放賦能創新生態;此次書生通用大模型體系全面升級,模型家族進一步豐富,能力更強,覆蓋模態和任務更廣。”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助理喬宇教授
在全面升級的同時,書生·浦語也正式開源了一個70億參數的輕量級版本InternLM-7B,以及貫穿數據、預訓練、微調、部署和評測五大環節的全鏈條工具體系。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林達華教授表示:“在大模型時代,創新仍舊是人工智能技術進步的源動力;而基座模型和相關的工具體系則是大模型創新的技術基石。通過“書生·浦語”的高質量全方位開源開放,我們希望可以助力大模型的創新和應用,讓更多的領域和行業可以受惠于大模型變革的浪潮。”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林達華教授
【大師論道:共商AI過去與未來】
論壇現場,兩位AI頂級學者對人工智能基礎研究的關鍵問題進行了回溯與展望。
圖靈獎得主、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谷歌杰出工程師David A. Patterson(大衛·帕特森),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郭毅可分別帶來了主題演講。
David A. Patterson發表了題為《A decade of Machine Learning Accelerators: Lessons Learned and Carbon Footprint》的視頻演講。他提到,當前訓練某一模型需要產生大量碳排放,如果進一步提升模型準確度,排放數字可能會更大。而在未來,我們有辦法讓機器學習的能耗和碳排放降低。研究人員有望從模型、硬件、數據中心能效、數據中心位置四方面協同著手,大幅降低機器學習的能耗與碳排放。
David A. Patterson發表視頻演講
在主題為《The Human Use of Human Be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the AI Era(人有人的用處:人工智能時代的大學教育)》的演講中,郭毅可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是根本性的,人工智能賦能的時代,教師及學習者都更需要創造力和批判思維能力。“我相信人有人的用處,我覺得聰明的我們應該用我們創作的機器培養更聰明的人,而這些人又去創造更聰明的機器,更聰明的機器培養更聰明的人,這是一個健康的循環。”
郭毅可發表主題演講
【跨界創新:現實比電影更科幻】
本次科學前沿大會,新設跨界對話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與電影《流浪地球》系列導演、北京電影家協會副主席郭帆,圍繞AIGC的相關話題,開展了一場跨界對談。對談由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電影制片人馬瑞青主持。
郭帆表示:“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逐步進入電影工業化3.0時代,未來,怎么去構思、怎么去拍攝、怎么去宣發,甚至到后期我們放映的影院是什么樣的形態,都需要我們重新去理解和認知。我們希望能盡快了解AI在這些場景的應用,搭建起電影工業3.0的雛形”。
張亞勤認為,AIGC已經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本質上仍是人類的工具,真正的創作、創造、想象力、靈感,還是要來自于藝術家和創作者。科學家、工程師會發明新的算法,不斷提升畫面質量,增進語義、鏡頭、場景的連貫性,幫助電影從前期的構思到后期的制作,但不會取代創作本身。
“現實比電影更科幻”跨界對話
【圓桌對話:AI如何保障人類社會的可持續和良性發展】
隨著模型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性能的不斷提升,大模型已成為推動人機交互革命的重要力量。由林達華教授主持,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IEEE/IAPR/CAAI Fellow、HiDream.ai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梅濤、清華大學教授唐杰、復旦大學教授邱錫鵬、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王夢迪、南洋理工大學助理教授潘新鋼、微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楊健偉以及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青年科學家戴勃展開了以“大模型驅動的交互新范式”為主題的圓桌討論。
人工智能如何賦能科學研究日益成為科學家們關心的話題。大會圍繞“AI for Earth”召集全球地球科學專家展開討論。對話由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歐陽萬里教授主持,聚焦于AI技術在地球系統基礎研究的最新技術進展和成果,以及AI大模型在地球科學基礎研究領域的挑戰和發展趨勢。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講席教授張捷、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代刊、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副總干事兼預報部主任Florian Pappenberger、慕尼黑工業大學教授Niklas Boers、北京大學長聘副教授林金泰及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青年科學家白磊共同開展了主題為“AI for Earth: Building a Sustainable Future”的圓桌對話。
四個小時的全體會議,見證了前沿成果的發布與AI從業者的理想和熱忱。科學前沿論壇將繼續承載學術前沿性與國際開放性的屬性,引領全球AI研究者共同探索新的未知領域。